一、树立正确的临摹观,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
1.临摹是手段不是目的。临摹古法书,目的是掌握书法基本规范,而不是复制、重复古人。因此,临摹必然要有一个进入与退出的过程,不能一味临古,食古不化。
2.临摹法帖,重点在探求笔法,而不是刻画外形。临摹的目的是弄清其笔法规律、所致之由,由个别而掌握一般,而不是机械描摹其形状。运笔方法不对,即使一点一画都描得**逼真,那也无益于对书法笔法、规律的掌握。
3.临摹以掌握笔法为目的,不以外形描摹为目的,决不意味着临摹者可以任意发挥。相反,为了使临书者能准确掌握笔法技巧,建立在正确方法基础上的“形似”也是**必要的。只有在“正确方法”加“形神毕肖”两者统一的前提下,临摹者才可能真正深入笔法的“深海区”,探触到笔法的细微处,由此也才可能真正掌握一种书法范本或÷个书家在笔法开拓上的较优胜处。因此,临摹反对不讲方法的亦步亦趋.,但坚持正确方法前提下的形神毕肖。
二、书法与文学的关系
书法和文学,都是人生激情的吐露,两种艺术虽属不同艺术类别,但在精神与表现上,却息息相通。书情的畅达,可以推动文思的妙响;文思的高逸,也可带动书意的高翔。
三、隐含的书法“生态形式”及其结构
书法艺术的文化生态形式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:(1)文字语义层;(2)笔墨外形层(点画仪态、结构样式);(3)墨象层(筋骨肉血、精神气质);(4)历史文化层(性情道德伦理)。
文字语义层:严格说来这一层次是非书法的,支持它的是文字的“原始语言功能”——传达思想,表达意志。但在书法文人化过程中,文字的内容,已成为代表书法艺术主体的“文人书法”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;从创作角度说,书家“露顶据胡床”(李颀赠张旭诗)、“须臾扫尽数千张”(李白赠怀素诗),是因为有感而发;从欣赏者角度说,拥有“阅读快乐”的书法欣赏与没有阅读快乐的书法欣赏(如张怀瓘所说“惟观神采”),其审美冲击强度与感受深度是有差异的。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给书法艺术确定的整体定位——抒情、达性、修身、教化,语义层应该是书法艺术有机构成的一部分;缺少了它,书法艺术的完整性将受到伤害。因此,我们把“语义层”作为书法艺术生态形式的基础层。
“笔墨外形层”是“物质”书法的开始。任何书法的形象都需以点画线条来构筑。不同的点画形态,具有不同的形状(外轮廓线)、质地(笔意墨韵),而且每一个点画都有其固定形式;汉字自身所具有的整体感和视觉心理反应中的“完形意识”以及字义层的“辨读吸引”,都赋予书法汉字以完整统一的“形体感”。这是一个装载力量、性情、自然、伦理的黑色“书法外壳”。书法的“体”——字体、书体,就在这一层面划开畛域。
“墨象层”是书法由“物质”向“文化”、由“技”向“道”、由无我的“纯客观”之境向“物我交融”的有我之境转化的过渡带;它是笔墨外形层在欣赏者心灵中形成的一种综合影象。“象”为“形”之现,它是观察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远距离、大空间、模糊化、整个精神综合把握。在这一层次,笔形墨质因为欣赏主体的主观因素的介入,每一个“小细胞”在思维世界里都获得了“活形式”的意义。书法的笔画、线条,获得了力量感——遒劲、凝重、秀美、古拙,等等;书法的造型,或端庄,或典雅,或奇逸,或奔放,也获得了某种虚幻的“生命”。书法的、汉字,在这个世界里,好像每一个都有独立完整的生命,点画波撇,宛若人的手足,一举手一投足,顾盼有情。这是一个有待欣赏主体实施“再创造”的物质构架,用西方现代美学“接受美学”学派的术语来说,它是一个有待读者把自己投进去的“召唤结构"。
“历史文化层”是书法艺术生态形式的较高层,它突破了书法笔墨形式的桎梏,以书法形式与大干世界运动形式的“形式同构”为突破管道,通过书法特殊创作、鉴赏支化心理认知模式的培养,把大量的非书法内容灌注在书法笔画线条的黑色“隧道”中。